欢迎来到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阅览文章
附中教研 | 智能科技创机遇,智慧科研助成长(青衿学社微讲坛)

发布时间:2025/2/27 13:07:34 作者:王晓 浏览量:725次

      2025年2月26日下午,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青衿学社的青年教师们齐聚一堂,教科室主任戴涛为教师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微讲坛。本次讲坛聚焦科研写作话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们提供了全新的科研写作思路与方法,助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与专业成长。

137a7b8fa4b700e0f4618528ec2cf5c.jpg

       科研写作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座伊始,戴主任结合自身多年科研经验和与教师们的交流,深入剖析了科研写作中的三大难点:选题困难、结构混乱、语言表达不精准。“选题是科研写作的第一步,但许多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导致后续研究难以深入。”戴主任指出,青年教师常因缺乏科研经验而陷入“选题迷茫”的困境,科研论文的结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学术性也是教师们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

4e0b4f3cc81d39161da88d20437186b.jpg

       针对上述难点,戴涛主任重点普及了科研写作的基础知识。他强调,科研写作的核心在于:逻辑性、规范性和创新性。“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必须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框架”“同时,规范的学术语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

f0bc0c8043f13d994af921aab9b0b58.jpg

     戴主任结合优秀科研论文案例,详细介绍了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等部分的写作要点,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他鼓励青年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写作相结合,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研写作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后,戴涛主任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写作中的应用,现场演示了DeepSeek在文献检索、论文润色、语法纠错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他强调,AI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效率,还能提供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建议。

     “AI并不是取代人类,而是为我们的科研写作提供强大的辅助支持。例如,在选题阶段,教师可以通过AI工具快速检索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找到创新点;在写作阶段,AI可以帮助优化语言表达,提升论文的学术性和可读性。”此外,戴主任还分享了如何利用AI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为科研论文增添更多的亮点。他提醒教师们,在使用AI工具时要注意学术规范和伦理性,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自身的思考与创新能力。

青衿学社青年教师活动心得



01


李娟老师


这次关于人工智能助力科研写作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以前,我在撰写论文时,常常被海量文献困扰,筛选信息耗时费力。现在,借助AI强大的检索和分析能力,能快速精准定位所需资料,大大提高效率。在内容创作环节,AI可根据给定主题生成框架和思路,为我提供灵感。不过,AI虽强大,但也存在局限性,如缺乏深度思考和情感理解。未来,我会积极将AI融入科研写作,提升写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保持自身思考,在AI辅助下产出更优质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02


顾承老师

"AI赋能科研写作"讲座让我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有了更深的思考。AI文献检索系统令人印象深刻,通过语义分析精准定位核心文献,能节省教师80%的文献筛选时间。这不仅为科研立项提供强力支撑,更启发我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设想构建学科专题知识图谱,让学生在问题导向学习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在论文结构优化案例中,AI工具展现出超越格式调整的深层价值。它能通过逻辑链分析指出论证断层,这种结构化思维训练恰是当前议论文教学亟需突破的瓶颈。

作为青年教师,我既欣喜于技术赋能带来的效率革命,也警惕工具理性对思维深度的侵蚀。未来将秉持"AI为翼,思想为核"的原则,在文献综述等基础环节善用智能工具,而在观点凝练等核心环节保持独立思辨,探索人机协同的最佳平衡点。

03


李子恬老师

人工智能主题讲座如一把金钥匙解开了我对教育科研的诸多困惑。当戴老师演示AI工具如何在海量文献中精准提取核心观点时,我仿佛看到困在资料迷宫的科研新手突然获得导航地图的惊喜。这种技术赋能对教学研究的启示尤为深刻:我们是否可以将文献智能检索技巧融入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否培养学生运用AI梳理实验数据的思维?

最触动我的是AI辅助论文润色环节。当机械重复的格式调整、语言优化工作被智能工具接管,教师得以将精力聚焦于研究设计与创新思考。这让我联想到日常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引导学生善用技术工具解放创造力,而非困在重复劳动中?但技术伦理的警示同样振聋发聩,当AI生成论文的流畅度超越部分教师时,如何守护学术诚信成为新的教育命题。

这场讲座不仅是工具使用的启蒙,更是教育思维的革新。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当率先成为"智能+"教育的探索者,既要善借技术东风提升科研效能,更要培养学生驾驭工具而非依赖工具的核心素养。期待在未来的教研实践中,能与团队共同探索人机协同的教育新范式。

04


何成鹏老师

此次关于人工智能助力科研写作的讲座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讲座中,戴涛主任详细介绍智能写作工具的用法,比如高效确定论文选题、为论文寻找合适的理论支撑、选用人工智能为论文进行润色等等。我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能切实提升科研效率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快速梳理海量信息,精准定位所需资料,还能从语法、逻辑等层面优化写作内容。

作为青年教师,在科研道路上本就面临诸多挑战,此次讲座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我将积极尝试运用这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日常科研写作中,提升科研产出的质量与速度,同时不断探索其更多可能性,为教育科研工作注入新活力。

05


柏建成老师

在聆听了人工智能助力科研写作的讲座后,我对AI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有了全新认知。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深刻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能优化科研写作流程,更能转化为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有效工具。当然,我也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不是替代思考的捷径,而是拓展科学探究维度的"智能脚手架"。未来我将继续探索AI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保护学生思维原创性的同时,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06


苗怡老师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人工智能助力科研写作”讲座,深受启发。AI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选题同质化的问题,提供热点趋势分析;在数据可视化方面,AI工具能够快速生成直观的图表,弥补我们在这方面的不足;同时,AI还能辅助理论提炼,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梳理文献和观点。然而,讲座也提醒我们,AI只是工具,科研写作的核心依然是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我们要善用AI,但不能依赖AI,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将技术与个人能力相结合。

此次讲座让我意识到,人工智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了突破科研写作困境的新路径。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契机,积极尝试AI工具,提升科研写作能力,为教育教学贡献更多力量。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青年教师们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用科技的力量为教育赋能,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本次微讲坛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科研写作的实用指导,展示了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潜力。未来,学校将继续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更多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推动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教科室

通讯: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