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阅览文章
《台阶》预习与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2/4/18 15:12:15 作者:lh 浏览量:2192次

预习要求
1、标小节号,读课文(书前提示、课文、注解和练习)。
2、查阅梳理
(1)字词(课文的注释、“读一读写一写”、所有不确定的字词)。
(2)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评价手册》资料链接为主。
3、勾画批注
  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抓关键字词,想想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勾画语句,并作批注。     4.质疑提问
预习检查(利用早读)
1、读课文        2、字词检查(教师投影字词,学生注音)
   这两项检查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对于长的课文而言,文本的熟悉度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把握课堂效率。
3.质疑检查(收集学生的提问,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如:台阶究竟代表什么?父亲为什么若有所失?是否值得?为什么写三块青石板?
这类质疑,可以先问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能相互解决的,那么课堂只要简单点播即可,但有不少问题学生其实思维较局限,看问题角度比较单一。比如第一个问题台阶代表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是地位。第二个问题学生对于父亲若有所失的原因认识比较浅层单一。
因此,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探究的两个问题就设计为:
父亲为什么要希望自己家的台阶高一些?
父亲耗长的一生建造好台阶后,他的生命真的上了一个台阶吗?
课堂教学
简单的说一下本课的三大环节与预习的联系:
1.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课堂的主问题由“父亲为什么要希望自己家的台阶更高一些”引出?
因为了解学生大多认为台阶代表地位,所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文本,抓住“戏称”两个字,提醒学生台阶与地位之间不过是一个不当真的玩笑,而文中所说的地位有其深层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仔细关注“父亲要造一栋又高台阶的新屋”、关注“从二三级到十几级不等”、关注“九级台阶”,从而把握父亲真正的目标——不甘心低人一等的普通生活(非常简单的愿望),为下个环节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为最终解释父亲的若有所失奠定基础,并且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文本。
2.课堂的第二部分是结合文章,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完成填空“父亲用      建造起台阶”。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预习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由于学生预习充分,这部分高效顺利。
父亲的人生真的上了一个台阶吗?这实际上是把学生预习质疑过程中的“父亲为什么若有所失”这个问题扩大和深化,帮助学生扩大视野。让学生相互讨论,在提到答案的基础上老师补充遗漏的要点,从家庭价值的角度完善课文内容和父亲形象,从而更好的把握《台阶》一文的主题。
    总之,预习的具体要求和检查可以让课堂变得更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但这一篇文章的预习与课堂设计也给了我反思,那就是课堂的预设太过于明显,紧凑但学生灵光闪现得主动却变少了,所以这一点上还需好好探究。  (庄妍)